新聞資訊
Product display
佛像銅雕廠工程案例
Cases
聯系我們
Contact Us
隋唐初期的觀音造像特征
2025-06-12
宋代觀音造像的特點
2025-06-09
元代的觀音造像特征
2025-06-08
北宋時期自在觀音造像的特征
2025-06-07
唐代阿彌陀佛造像的特點
2025-06-05
阿彌陀佛不同時期的風格
2025-06-04
?明代天冠彌勒的特點
2025-06-03
雷神的起源及傳說
2025-06-02
東岳大帝是哪位神?
2025-06-01
紫微大帝的來歷起源
2025-05-30
發布時間:2019-08-26 09:53
瑞應寺,蒙古族人稱“葛根蘇木”,俗稱佛喇嘛寺。位于遼寧省阜新蒙古自治縣佛寺鎮佛寺村。該寺始建于清康熙八年(1669年)到康熙四十四年初具規模。 道光年間,寺院達到鼎盛時期 ??滴醯圪n名題字,贈刻有滿、蒙、藏、漢四種文字的瑞應寺匾額,并稱瑞應寺一世活佛桑丹桑布為“大清東部蒙古老佛爺”,是一組是集藏、漢、蒙式建筑風格為一體的建筑杰作,在我國古代建筑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。瑞應寺是國家4A級旅游風景區、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
據史料記載,瑞應寺鼎盛時期,有這樣一種說法“有名喇嘛三千六,沒名喇嘛賽牛毛”。瑞應寺經歷長達180多年的擴建,占地面積達到約18平方公里,有大小寺殿97座,約1620多間,形成了氣勢恢宏的佛教建筑群。
正殿大雄寶殿,棟宇巍峨,雄偉壯觀。大殿周圍有四大扎倉和德丹闕凌,寺院外環——萬佛路上有萬尊石雕佛像,素稱“萬尊佛”。寺院內的每座殿堂樓閣,經亭佛塔,風格各異、宏偉壯觀。
瑞應寺建筑自南向北,采用突出中央,兩側相輔格局,顯得主次分明,協調有致。即仿西藏布達拉宮形式,又有一定變化。充分體現了滿、蒙、藏、漢融合在一起的藏傳佛教類型寺廟的建筑風格。
大雄寶殿外有四大扎倉。大殿周圍廟宇分別建在東西南北的山頂或山坡上,形成內外相映、四面對稱的格局,保存了大量具有歷史、藝術、科學價值的珍貴文物。不僅反映了蒙古族獨特的傳統文化藝術特點,也反映了蒙漢及其它多民族文化的交流與融合。殿外有6千米長繞寺一周的環寺路,路旁有萬尊石佛環路而立,素有“環寺路上萬尊佛”之說。在通向寺廟的每條路旁和附近的山上,到處都有大小不一的石雕佛像,瑞應寺堪稱佛教圣地。
歷史上曾經輝煌興盛的瑞應寺,隨著歲月的流逝,時代的變遷,到“文革”時期已變得面目全非。寺院內殿堂嚴重破損,佛像經書等法器法物所剩無幾,僅存的一座殘破的大雄寶殿改作糧庫才得以留存?;罘鸶瑞^前后院、活佛府邸東館、西館及文書房則作了學校和辦公室。萬佛路上的萬尊佛像,也先后全部被破壞掉了。僧眾被趕出寺院。瑞應寺曾對蒙醫蒙藥、天文歷法、建筑工藝、文化藝術的發展都產生過十分深遠的影響,在廣大信教群眾特別是蒙古族群眾中有著很高的地位。瑞應寺正迅速恢復昔日風貌日益成為引人關注的佛教圣地。
瑞應寺是集藏、漢、蒙式建筑風格為一體的建筑杰作,在我國古代建筑體系中具有重要地位。該寺內保存了大量具有歷史、藝術、科學價值的珍貴文物,不僅反映了蒙古族獨特的傳統文化藝術特點,也反映了蒙漢及其它多民族文化的交流與融合,是中華民族團結友愛、共創文明的歷史見證。當年的瑞應寺雄偉壯觀,凡來過瑞應寺的人皆贊嘆不已,它曾是一座相當有影響的佛教大寺院,作為我國東部蒙古族地區最大的蒙藏佛教文化中心,它每日接納香客數千次,甚至遠在海外的信徒也都跋山涉水前來朝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