道教
Product display
佛像銅雕廠工程案例
Cases
聯系我們
Contact Us
隋唐初期的觀音造像特征
2025-06-12
宋代觀音造像的特點
2025-06-09
元代的觀音造像特征
2025-06-08
北宋時期自在觀音造像的特征
2025-06-07
唐代阿彌陀佛造像的特點
2025-06-05
阿彌陀佛不同時期的風格
2025-06-04
?明代天冠彌勒的特點
2025-06-03
雷神的起源及傳說
2025-06-02
東岳大帝是哪位神?
2025-06-01
紫微大帝的來歷起源
2025-05-30
發布時間:2019-08-30 14:49
道教造像,即指造在宮觀、石窟等供道教信徒奉祀的神像。
在道教創立之初,是沒有所供神像出現的,而只僅有神位或壁畫而已。道教供奉神像興起于南北朝時代,為向佛教學習的結果。于劉宋陸修靜時代,道教神像活動開始繁盛行,保存至今的其早期道教造像就有數十尊。這十尊造像均以石刻為主,技巧和風格上皆受到佛教造像的影響。
唐代以降,道教造像活動逐漸抵達鼎盛,并開始形成獨有的藝術風格。而宋元時代,道教造像藝術則已達到十分高超的水平,不僅人物形象生動逼真,其面部表情豐富,人物性格竟也能給突顯出來,雖衣紋簡潔,但刀法卻盡現粗狂特質,這些藝術表現手法和工藝技巧,對中國的雕塑藝術有著尤為深刻的影響。明清時期,道教造像藝術進一步成熟,此時道教造像的過程,開始趨于和信仰緊密結合的特征。例如造木雕像:選好木材后要舉行開斧儀式,而神像造成后則還有裝臟儀式,如此好使神靈貫注到神像中。最后還有開光點眼之儀式,認為這樣神像才具有神格而具備神靈寓居的軀體。
由于道教是多神教,而其神仙種類很多,形象更是多彩多姿,故而,在將這些神仙形象付諸于造像之中時,亦呈現出一個紛繁多姿的風貌。以鼎鼎有名的龍門石窟造像藝術為例,來看道教造像的紛繁之貌:
龍門石竅窟位于山西太原西南20公里處的龍山山巔。據記載,其開鑿于元初,為道人宋德芳主持營造。龍門石窟規模不大,卻給人以渾厚恢宏之意境,整個石窟的造像古樸而典雅,共三層八窟,即:一窟虛皇龕,造像為道教始祖老子。二窟三清龕,系道教三清天尊像。三窟臥如龕,傳為披云子臥化像,實際是一個臥式練氣功的造像。四窟玄真龕。五窟三天大法師龕。六窟七真龕,系全真道以王重陽為首的全真派七子的人物造像。七、八兩窟統稱為辦道龕,八窟稱為三皇洞,因內塑三皇像。全窟八龕,共四十余尊雕像,至今皆保存完好。在這些石雕造像中,盡顯一種風格古樸、莊重、手法凝練之特色。而其間的衣紋簡潔、典雅,則與佛教石窟藝術風格截然不同,故此,而成為道教石窟藝術中的珍品。
現存著名的道教造像還有:西安碑林博物館內的唐代老子石刻像、山西省博物館內的唐代常阻天尊像、太原晉祠內的宋代侍女像、山西晉城玉皇廟會元時代的二十八宿造像等。而這些造像,無一例外地都成了世界著名的雕塑藝術珍品。